close

由小說改編的「追風箏的孩子」一片,所探討的主題不僅是兩個阿富汗男孩深厚的友情及最後的背叛,更有原作者對其祖國的複雜情結。這其中包含有懷念、憐惜及喟嘆,全部投射在哈山(Hassan)這個角色上。也就是說,作者的童年玩伴哈山,代表的是阿富汗祖國美好的一切;反襯的是敘事者阿米爾(Amir)叛離祖國,投向美國的懦弱虛偽。

阿米爾和哈山是主僕關係,身分地位懸殊。有錢階級的阿米爾能夠在蘇聯入侵時逃到美國,融入其資本主義的社會;而哈山窮其一生,只能留在阿富汗,靠自己掙脫文盲的宿命。兩人的主僕身分,首先反映出美國及阿富汗兩國的經濟懸殊。此外,哈山的正面特質也處處反襯阿米爾的負面性格。哈山是放風箏,也是追風箏的高手。他只憑風向,就能判斷風箏會掉落何處。他也不須抬頭看著風箏,就能讓風箏高飛於天際。風箏象徵著阿富汗的傳統文化,而哈山的嫻熟技巧對稱出阿米爾的平庸。一段唸故事的插曲,也表現出哈山的樸質和阿米爾的虛矯。阿米爾擅長編寫故事唸給不識字的哈山聽。當哈山聽到一段為收集淚滴致富而殺妻的故事時,困惑地質疑主角為何不聞洋蔥。當阿米爾陶醉於殺妻情節的淒美虛矯時,哈山的洋蔥無異是當頭棒喝。這也暗示著資本主義的華麗包裝,未必勝過平實無華的中東文化。哈山的忠誠,最能代表祖國阿富汗的美好。為了搶回風箏大賽中擊落的風箏給阿米爾,好讓他能贏得父親的讚賞,哈山犧牲了自己,承受被雞姦的凌虐。而當時的阿米爾,為了得到更多的父愛,寧可袖手旁觀,讓這殘酷的事件發生。誠如作者在訪談中提到,雞姦的情節有著深層的意涵。它反映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很多人只在一旁觀看,他們不曾基於道德勇氣挺身而出,為國家奮戰。就像阿米爾,只能眼睜睜看著哈山被欺凌,而自己卻軟弱地逃離,終其一生,都為此感到愧疚不安。友誼的背叛從較深的層面看,就是對祖國的叛離。阿米爾對雞姦的袖手旁觀,無異於軟弱的阿富汗人,任由祖國被蘇聯蹂躪。儘管可以在美國過著安定舒適的生活,阿米爾的心中卻永遠承受著這份罪惡感。這也反映出逃離阿富汗的有錢移民者,對祖國的不捨愧疚之情。

阿米爾和哈山是兩個對照的主體,互為表裡般的唇齒相依。祖國與移民,主與僕,兄與弟,忠誠與背叛,樸質與虛矯。哈山反映的是善良美好的阿富汗,而阿米爾顯露的是移民者的罪與罰。阿米爾是負面的主體,反襯出哈山的正面。沒有移民就不能體會祖國文化的美;沒有背叛就顯不出忠誠的可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