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的藝術》是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於2002年的作品。這位才思敏捷、善用哲學角度解讀日常的作者,繼《擁抱似水年華》之後,帶領讀者經歷奇妙的旅行經驗。此書鞭辟入裡探討旅行的心理因素及帶來的生命意義,絕對是哲學及文學的饗宴,非關飲食與景點的實質引薦。書中刻意採英雄冒險之結構,從出發、啟蒙到回歸,帶給我們視覺及心靈的絕佳遐想。作者旅行的範圍橫掃機場、高速公路休息站、阿姆斯特丹、馬德里、英格蘭湖區、西奈沙漠、普羅旺斯等,最後回到他的家鄉--英國倫敦。他在每個停駐點,導入和當地有深刻連結的作家或藝術家。寫到阿姆斯特丹的異國風情,他安排福樓拜當嚮導。描繪英格蘭湖區的美麗寧靜,他請出英國浪漫詩人華茲華斯。要傳遞西奈沙漠的雄偉遼闊,他呼喚聖經舊約中的約伯。而普羅旺斯的最佳代言,非梵谷莫屬。

旅行的藝術》彷彿是一部迷你又另類的文學及藝術史。沒有紀年及紀事,卻有作家和藝術家們在當地所經歷的幽微心識。文學史紀載人、事、時、地、物等事實,而艾倫・狄波頓娓娓道來福樓拜如何唾棄法國中產階級的虛矯,進而崇拜駱駝的堅毅及優雅! 遊歷詩人華茲華斯筆下的田園風光時,他不忘闡釋其詩作及親近自然之理念,深入探討為何大自然能啟發美德,矯正都市生活的扭曲墮落。哲學的嚴肅議題,在他獨特又饒富趣味的剖析下,變得生動易懂。從引領期盼到敗興而歸的心理層次,旅行道盡多少人間事! 旅行的嚴肅性,在於它可成為人類思想的催生劑。新地方引發新思想,宏觀的思想,較易在快速移動的車、船、飛機上被啟發,而流動的風景,易促成自我內心的對話:

Journeys are the midwives of thought. Few places are more conducive to internal conversations than a moving plane, ship or train. There is an almost quaint correlation between what is in front of our eyes and the thoughts we are able to have in our heads: large thoughts at times requiring large views, new thoughts new places. Introspective reflections which are liable to stall are helped along by the flow of the landscape.

人終究脫離不了感官的刺激。居家的平凡無奇以及固定的家具,總限制了一些想像和視野,於是旅行成為自我突破及潛能探索的同義詞。

世界走完了一遭,作者在回歸的篇章中,引述巴斯卡的名言:「人不快樂唯一的原因就是,不知如何靜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走過千山萬水,驀然回首,發現旅行的意義在於滋養自己的那顆心而已。對於心性敏銳富觀察者,或恬淡自得之人,斗室足已! 穿著睡衣走一遍自己的房間,細心觀察沙發及床鋪,或透過窗戶欣賞夜空的景致,便能成就一趟豐富的心靈之旅。此結尾特別發人深省,頗能呼應禪宗之正念觀。活在當下,觀察當下的一切瑣事即能帶來快樂喜悅,無須大費周章整理行囊,經歷舟車勞頓去旅行。旅行的藝術》始於出發的期待,終於居家之旅的寧靜滿足,充分展現人生的起伏跌宕,也暗示年少輕狂,欲探索世界之豪情壯志,終將回歸年長的寧靜及沉澱。斗室之旅看似玩笑,卻是明心見性,正念安住的最佳示範,不僅成就了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心境,亦展現沈復「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之閒情記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