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的藝術》譯自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的英文著作 Silence: The Power of Quiet in a World Full of Noise。從英文標題得知,靜默是本書的主題。對年輕人而言,談論寂靜的力量,似乎老成了些;對不識佛法的人而言,寂靜等同消極遁世,是「佛系」二字的代名詞。近年來,「佛系」一詞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意涵多屬訕笑或嘲諷一切的消極不作為。看完此書,便知靜默不是遁世的禪修儀式,而是隨時可行的靜/淨心行動。「佛系」一詞,不該被誤解為擺爛的做事方式。

一行禪師在此書中,重申之前著作的核心思想---正念專注(Mindfulness)。為何要有正念? 原因再簡單不過,為了得到快樂。透過靜默而得的正念專注,可以清空腦袋不停運轉的思維,讓我們抽離擾嚷的環境,深刻覺知當下的一切,感受活著的奇蹟。我們曾幾何時會停下腳步,用心去感受日常的瑣碎? 邊吃飯邊聊天或划手機,未能領受食物真正的滋味。又或洗碗打掃等家事但求快速完成,以便迎接下一個任務。這樣的生活方式,都不是活在當下,因此就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及自在。活在當下的人,懂得如何關掉外界源源不斷的訊息,專注體會眼前的境界,進而從每件微不足道的瑣事中,得到寧靜的喜悅。

本書記錄實用的練習方式,在吸氣與吐氣的剎那,享受天地與自我的完美結合。靜默不受限於時空,是如影隨形的一種自覺,選擇全神貫注的活著,選擇聆聽自然萬物的聲音。心之所在,靜之所在。澄澈寧靜的心如平靜的海面,映照出互攝共生(interbeing)的世界。「我」不再是一個小身軀,而是和宇宙萬物相連的共同生命體。「我是誰? 」這個哲學的大哉問,在靜默的觀察中有了解答。原來「我」這個個體從來不孤獨,它包含了整個世界,舉凡空氣、陽光、水、動植物、祖先等,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形體,無一不存在我的體內。有限的個人存在,蘊含無限的生命力,一沙一世界正是此義。靜默帶來的生命觀,適足以打破自我藩籬,與世界相連相依。

特別喜歡書中兩個詞語---自洲自依 (the island of self)及如雷貫耳的寧靜 (thundering silence)。快樂不假外求,它存在於你的內心。雖然苦海無涯,但不乏安身立命的心靈小島可以棲息。別以為靜默只是寂然無聲的狀態,它如雷貫耳,能喚醒沉睡的覺知,領悟生命的奇蹟。有了充分的覺察與瞭知,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抉擇。佛法是充滿行動力的教導,如本書所揭示。而「佛系」這個形容詞,是對佛法的表相詮釋。表面的止觀,冥想或不作為,為的是淨空並去除所有的雜染及偏見,而後貢獻生命於大宇宙,以自利與利他為目標而有所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