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

 

如果你可以永生不死,你要嗎?這是Tuck Everlasting(改拍電影名為「真愛無盡」)所探討的主題。這本由 Natalie Babbitt在1975年所撰寫的小說,一般被歸類為奇幻兒童文學。它描述一道神祕的泉水,如何讓Tuck全家人得永生,卻也讓他們受盡折磨。世人都想長生不死,大家都害怕死亡。它似乎是人的大敵,摧毀生命,像強風吹熄蠟燭般,讓人無法抵禦,萬般無奈卻也只能忿忿不平的就範。但作者卻提出深刻動人的見解,娓娓道來為何永生是一種詛咒而非幸福。她讓父親Tuck,向得知泉水秘密的小女孩Winnie解釋生命的意義在於變化與成長。永生就像卡在河灣的小船,動彈不得,無法參與世間的循環變化。身體永遠停駐在某個年齡,就不能經歷不同年齡的感知,生命也就無法成長蛻變,雖生猶死可說是Tuck家人的寫照。

作者認為生命像個輪子,不停的轉動著。人從出生、成長、到死亡都是輪轉的一部份,不能隨意去除。少掉了任何一部份,生命就不完整。 生命也像流水,永遠不會停駐在某處。孔子也說過,「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生命就不停的流動,如一彎河水,流經地表,最後回歸大海。海水經太陽照射後,蒸發凝聚成雲,雲變成雨,雨下到地面又變成河水。大自然如此循環不息,人也應該像大自然,生生滅滅,不停的蛻變。死亡的另一面就是新生。海水蒸發成雲,不代表生命的結束,代表的是生命的昇華與轉化。死亡讓生命發揮最大的潛能,沒有死亡就沒有光采的生命。 

作者對生命循環的觀點呼應了佛法的念死無常。《大般涅槃經》云:「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大般涅槃經》是佛陀涅槃前所說的經典。他教導我們,一切的思惟當中,最重要的是念死無常。這意思不是叫我們每天都恐懼著死亡的降臨,而是提醒策勵自己,生命隨時會有無常的變化,不要覺得自己可以久住於世,要善用每一天來修行,去除對物質世界的貪愛執著。試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今天的你還會汲汲營營追逐個人的名譽、地位、財富嗎?所有外界誘人的東西,都在念死無常的概念下,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生命最值得追求的價值---行善造福人群。因為有死亡的威逼,我們才能夠更珍惜活著的日子,利用這個生命來做有意義的事。死亡帶來生命品質的提升,它讓我們成為燃燒的蠟燭,在短短的一生中,有機會為黑暗汙濁的世間帶來光與熱。

另外出自法句經的一個故事,亦能闡釋自然萬物生滅之理。吉離舍瞿曇彌是舍衛城的人,嫁給一位年輕的富翁,生了一個兒子。但她的兒子卻在剛學會走路時因故去世了。她為此痛苦逾恆,就抱著兒子的屍首,到處請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兒子。人們認為她已經瘋了,但有位智者,看見她可憐的樣子,就決定送她去見佛陀。這位智者告訴她:「妳應該去見佛陀,他有妳想要的藥,去吧!」她就去請求佛陀給她可以救活兒子的藥。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亂,便答應救活她的兒子,並告訴她有一種藥可以讓她兒子復活,但此藥欠缺某種藥材,須要她找到從未有親人去世的人家,向他們要一些芥末種子,才能調配完成。她心想有救活兒子的希望,一下子興奮過頭,沒能仔細思量佛陀話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戶的問。每戶人家都很樂意幫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過的人家。天色漸漸晚時,她才明白不只她有親人過世,而且,她也知道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還多。她的態度因此變了,不再執著於兒子的屍首,她也明白佛陀已經教導她最珍貴的道理:有生就有死。她埋葬完兒子後,就回去告訴佛陀,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說:「瞿曇彌!妳不可以錯誤地以為只有妳的兒子喪生。現在妳已經明白,眾生都會死亡。眾生欲望尚未滿足之前,死亡就奪走人的生命。」

佛法不只是消極遁世的生命觀,念死絕非是消極逃避責任的態度。相反的,它是行善最強大的動力。現今西方一位科技奇才,蘋果電腦前執行長Steve Jobs,亦能印證念死在他的生命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我們來檢視他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中的一段,看他如何用念死來開創事業的巔峰: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包括外界的期望、自我的驕矜、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這些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殆盡,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你已一無所有,所以沒有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Steve Jobs甚至認為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它是改變生命的媒介,因為死亡能清除一切的老舊腐朽,讓新事物誕生。這觀點不正是Tuck對生命的詮釋嗎? 死亡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有了死才會有生。

念死讓Steve Jobs勇於追逐夢想,讓他的創意源源不斷,擺脫世俗既有的思考模式,成就了蘋果電腦的巔峰時期。所以念死可以開創西方的高科技文明,念死亦可以圓滿東方的精神文明。以這樣豁達的胸襟接受死亡,才能締造光輝的生命。所以永生絕非是上天的禮物,而是災難;它是讓生命無法進步的阻力與障礙。Tuck Everlasting 表述的正是這個想法。雖然主角是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讀者群似乎鎖定在青少年,但它是一本適合全家共讀的書,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面對死亡,面對失去摯愛的遺憾痛苦。如果能以這樣正面的態度接受死亡,世間的苦會減少很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