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p_image002

 

「楚門的世界」真是一部有深度令人難忘的電影。它的原始概念來自一部驚悚科幻小說。楚門(Trueman) 從小被攝影機監控而不自覺,活到中年時,才發覺身邊所有的人都是演員,只有自己不是。他被外界不可知的力量操控著,他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包括父母、妻子、摯友等,都是導演指派的角色。當真相戳破虛偽,喚醒清明的意識時所帶來的震驚與恐懼,絕不亞於一般科幻小說的恐怖懸疑。楚門(Trueman)這個角色,隱涉真實的(true)人(man),代表我們芸芸眾生;掌控他的導演名為Christof,意指上帝耶穌基督(Jesus Christ),代表支配我們生命的神力。將抽象的特質,具體化為故事中的人物來呈現,是中古文學中長篇寓言(allegory)的特色,像15世紀盛行的道德劇(Morality Play)代表作Everyman,各種美德/惡行都化為劇中角色和Everyman 互動,以對話的方式探討生命的永恆價值。楚門這個角色就是Everyman,他所居住的地方名為Seahaven,表面字義為海灣鎮,真實義涵為安全的避風港,在此居住無須面對任何風險。導演Christof一如道德劇中的上帝,主宰每個人的生與死。本文擬就下面幾個面向,探討這部電影對人生的深刻反省。 

I. 偷窺: 道德/非道德? (voyeurism: moral/immoral?)

Christof在受訪時,被問到是什麼原因,讓大家可以24小時持續的盯著螢幕,觀賞這個真人秀。他回答了一句話: 因為真實:“It has to be the reality.”言下之意,我們這個世界就像楚門的世界,充斥著虛偽。我們看膩了演員的假情假意,劇本不真實的的曲折起伏,何不來偷窺一下最真實的人生?一般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都潛藏著偷窺的慾望。偷窺別人的一舉一動,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時也是一面了解自我的鏡子。如Christof所說的:”Not only does he give us a glimpse of the truth, he gives us a glimpse of ourselves.”透過偷窺,你可以照見自己的一切情感。就像大家看到楚門和失散多年的父親團聚時,感動的淚流滿面,因為這一幕喚起了我們的孺慕之情。又或楚門決定離開熟悉安全的世界,追尋自我時,觀眾無不歡欣鼓舞,因為楚門實踐了大家想要自由的渴望。太多的人一生過著安全穩定的生活,不敢追求真正的夢想。看見楚門等於照鏡子般看到自己的饋缺,當主角和你有一樣的悲苦時,你會如遇知音般的感到安慰;當你沒有類似的悲苦時,你會感到慶幸,甚至沾沾自喜。偷窺一個真實的人生,勝過虛構的電影或小說,得到更多替代性的滿足。透過主角的真實經歷,你也重新經歷自己的苦痛,而後得到救贖;或是相較於別人的苦,感受自己的幸福。在窺視中,自己的侷限與困境已被主角取代並得到解決,你不須在真實的生活中採取任何具體的行動。偷窺成癮時,如同吸毒般難以戒除,因為它提供短暫精神上的的滿足,使人可以抽離真實的人生,融入主角的悲與喜。所以Christof相信以偷窺的方式製作節目,讓觀眾看到真實的人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但還是有同情楚門的觀眾,質疑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偷窺他,是違反人權不道德的行為。

道德與否的問題,筆者引用哈佛大學的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在「正義」一書中的論點來探討。Michael闡釋西方社會的正義觀念,深受功利主義(utilitarism)影養很深。大家普遍認為正義或道德是為維護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但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康德卻嚴加批判這樣的正義原則。他認為道德的標準,是在純理性(pure reason)的運作下所得到的最客觀結果,不能隨順多數人的喜好而變動,因為多數人認可的價值不代表它們就是合乎道德的,其中必牽涉主觀的好惡,也會隨著不同的時空而變動,因此不能成為恆常、普遍、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相對於主觀的功利主義的道德標準,純理性的批判能抽離現實的福利考量,以尊重每個人的人權為原則,做出最客觀公平的價值判斷。這種標準以行為本身是否尊重個人尊嚴,而不以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來論斷合乎道德與否。功利主義就是一種以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作為道德判斷的原則。例如犧牲少數人的生命以拯救多數人生命的行為是道德的,因為犧牲少數人命所帶來的結果,是更多人的幸福快樂。在功利主義的主導下,弱勢族群的人權一定被犧牲掉。以康德嚴謹的標準,只要違反任何一個人的權利,損減任何人尊嚴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舉例來說,自殺是不道德的,販賣身體器官給他人也是不道德的,因為不管自殺或販賣器官,都是不尊重生命,踐踏生命尊嚴的行為,無異於把身體視為物品,任意的販賣或毀棄。康德的道德標準建立於對生命的尊重與否,這恆常的標準適用於任何人,連自己也不例外。沿著這樣的脈絡來思考,楚門被偷窺之道德與否的問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Christof代表功利主義的道德觀。他合理化自己的偷窺行為,認為偷窺帶來的結果能滿足大多數觀眾的欲望,讓大多數人快樂就是對的行為。但是以康德的見解,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因為楚門受到欺騙,他的尊嚴被剝奪。他代表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被利用以取悅多數的人群。楚門最後毅然的離開Christof所操控的虛假世界,觀眾無不歡天喜地,為他鼓掌叫好。這是個人人權和尊嚴的勝利,也是康德道德學說的勝利。

II. 物化的世界(materialized world)

從楚門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成了企業認養的物品。他的一舉一動,
都由企業決定。他生活中所用的一切物品,也都成了企業廣告行銷的對象。
這點暗諷我們的世界,是如何被廣告所滲透。我們的思想行動,無處不被外
在環境所制約。可悲的是,我們往往安於這樣的環境而無覺察能力。
24小時播放的肥皂劇,如果天天看,那其中熟悉的物品,就會慢慢進入
觀眾的心識中,挑起購買的欲望。廣告的力量在於持續的刺激,像催眠般誘導
觀者認同此產品或理念。楚門這個節目受歡迎,產生驚人的利潤,因為劇中的
物品都可販售,而大家總是偏愛熟悉的物品,會一窩蜂去購買,這說明了
廣告的影響力。底下是片中訪談者陳述的事實:
 
“And since the show runs 24 hours a day with no commercial breaks,
the staggering profits are all generated from product placement.”
 
III. 人生如戲(Life as a stage with an alloted role)
 
Christof在受訪時,明白表示楚門的世界就是一般人的世界,像個大舞台,
每個人都是演員,大家在這個舞台上出出入入,合演一齣戲,生命一旦結束,
就是戲該落幕的時候。他引述莎翁的名言: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大家都在生命的舞台上扮演某個角色,遭遇相同的困境、也承受外在的影響。
楚門和我們唯一的差別在於他的生命被更仔細的記錄下來,而我們的生命
卻悠悠乎乎一晃而過: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ruman and ourselves is that 
his life is more thoroughly documented. H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same obstacles and influences that confront us all.
He plays his allotted roles as we all do—“ 
 
對於他所謂被記錄完整的人生,有觀眾質疑這是一種拘禁,楚門不是演員
而是囚犯:”--He's not a performer. He's a prisoner.”
 
面對觀眾的指控,Christof也不甘示弱的回應:
”你敢說自己不是在生命舞台上,演出既定角色的一個演員嗎?如果楚門的夢想
不是那麼模糊不定,如果他真的痛下決心發覺真相,他是可以隨時離開舞台的,
我們無法阻止他。我認為令妳難受的真正原因是他寧願選擇待在你所謂的囚牢,
享受安逸”:
 
And can you tell me, caller, that you're not a player on the stage of life--
playing out your allotted role?  He can leave at any time.  
If his was more than just a vague ambition, if he were absolutely 
determined to discover the truth, there's no way we could prevent him. 
I think what really distresses you, Caller, is that ultimately 
Truman prefers the comfort of his "cell" as you call it.
 
楚門反映了大多數的我們,放棄自己懷抱的理想,安居於現實的狀態。
我們滿足於安逸、舒適、固定的生活型態,深怕冒險之後帶來的結果。
對未知的恐懼讓我們無法突破自己,發掘自我的潛能,拓展更開闊的人生。
所以很多人一輩子忙忙碌碌於狹小封閉的舞台上,深怕跨出自己熟悉的世界後,
會遭遇可怕的危險。Christof讓楚門待在這虛構世界的方法,就是製造恐懼
使他卻步,只要楚門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念頭,就會安排危險擋在他前方:
 
”We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with which we're presented. 
 As the show expanded, naturally we were forced to manufacture ways
 to keep Truman in Seahaven - demonstrating that every venture is 
accompanied by a risk.而製造父親出海失蹤的意外,更是留住楚門,
使他遲遲不敢去他夢想的國度---斐濟群島的最有效方法。
 
IV.  自由的勝利 (triumph of freedom)
     楚門最後能發現真相,是因為他勇敢的航向自己的夢想國度,
不畏風暴的襲擊,一心一意尋找自由。這樣堅決的心意,引領他來到虛幻世界的
出口,終於得到解脫。楚門覺察他的世界是虛構不真實的,決定逃離;而我們可曾
覺醒人世亦是如此,進而努力超脫它的限制,活出真實的自我?我們像楚門一樣
不能自主,在人生舞台上扮演既定的角色。我們沒有選擇的被父母生下來,在某種
時空下受某種教育,和某些人相遇交會,從事某種工作,選用某些產品,過某種生活。
表面上我們是自由的過我們的人生,我們似乎可以選擇很多事。但是所有的選擇,
都是外境牽引下的決擇,都不是我們可以自主的(autonomous)去創造出來。
我們可以選擇很多物品,來滿足我們的欲求,但是欲求本身往往不是我們可以去創造
或控制的。舉例來說,楚門和他的妻子相識結婚,表面上看來是他自由的抉擇;
但真是如此嗎? 他不過是在某個年紀,某個場合遇上了這個女子,這個女子的出現
不是他可以決定的,是外緣牽引下出現的選項之一,他剛好遇上了,於是選擇了她,
而不選其他的女子。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事物,都是諸如此類的選項,都不是我們
創造出來的實體,是因緣際會之下降臨至我們生命當中,讓我們去選擇,而我們把這個
認為是自由。不可否認的,能在選項中做抉擇是有自由的,但絕不是真自由。
真自由是一種自在的生命態度,可以不選擇外境所加諸於我們的選項;
真自由是自己去創造選項,但是這些選項是什麼,有多少凡人能真正自主,
從「無」中生「有」? 只有真正的覺者或聖人之輩者才能看清真相而不被外境操控吧。
大部分的我們,不曾覺察自己的不自主性,週而復始的重複生命軌跡,安於環境下
出現的選項,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在做選擇,過自己的人生。本片的最後一幕
可說是給我們一記當頭棒喝!我們看見楚門知道真相後,勇敢的克服疑慮,瀟灑的揮別觀眾,
而後頭也不回的打開通往真實世界的門。這震撼的一幕告訴我們,邁向真自由之路只有靠覺醒。
我們不能洞察生命的不自主性,就不能擺脫外境的牽制,就會繼續活在不自由的世界,
執著於當中的人事物,永遠無法找到真正的自由。
 
結語
     「楚門的世界」呈現人生最真實的相貌:週而復始的生活型態,被廣告包圍的世界,
追求夢想的風險、喪親之痛、朋友夫妻之情誼等,無一不是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面鏡子,讓我們
從觀影經驗中照見自己虛妄的世界。如「金剛經」所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所有的煩惱和執著,
都是起於和外在環境的接觸。我們都在被動的選擇外境加諸於我們的選項,殊不知這些選項
不是必然的,是受制於環境的產物。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亦是如此,親情、友情、愛情的產生,
如夢幻泡影般隨時生滅,也不是我們全然能作主的。看清了真相,就不會執著於無謂的人事物上頭。
真正有智慧的覺者,會很自在的過生活,與他人保持接觸,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地牽掛在心上,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不會隨輿論起舞,更不受制於物質的慾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