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憂悲惱苦怨憎會苦

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
取要言之:五盛陰苦,

是謂名為苦諦。

~ 增一阿含經,佛告五比丘

「目送」一書為龍應台女士在2008年出版的散文集,她以平實的文字述說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談到她為人父母,也為人子女所感受到的點點滴滴。 所有篇章流露出佛家所說的苦締,尤其是八苦中的愛別離苦---生命注定是要與親愛的人分離;感情再濃郁的兩人,就像暫時聚首的同林鳥,大限來時還是得各自飛。所以讀完此書,更加堅定我對佛法苦締的信念,從而策勵自己學會珍惜而後放下。

書中第一篇文章是「目送」-當作者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天一天長大,於是她發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似乎只能望著她兒子的背影逐漸離去。她試著了解她兒子的想法,試著走近她兒子的內心世界,然而他所走的路,她卻無法同行。於是龍應台想起,她與她父親的關係,似乎也是如此,很多時候,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她的父親背影離開,生離是,死別更是。文章中最貼近人心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個人原本就是上一代與下一代生命的延伸,目睹至親至愛的身影漸漸離去時,就算情感上有萬般捨不得,都必須面對現實,學會要放手,學會處理放手後的落寞感。想到落寞感龍應台另一篇「山路」就有一段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沒錯,想想人生道路上有很多時候確實只能一個人走。在「寂寞」這篇散文中,作者提到好朋友到山上陪她時所說的一段話:「親愛的,難道你覺得,兩個人一定比一個人不寂寞嗎?」再引述晚明張岱的湖心亭: 「天與雪、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因為寂寞,所以張岱有了一雙審美的眼睛以及淡泊寧靜的人生姿態,所以我們可以確信,智慧必然來自孤獨。而作者最後的體悟是:「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滅。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寂寞是心靈層次的問題,真正心靈匱乏的寂寞才令人害怕,這不是一隻狗或一個人陪在身邊就能夠排解寂寞的。

另在「跌倒」一文中作者提出「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我跌倒時要怎麼處理,失意挫折時要怎麼面對,一路上走來跌跌撞撞就算傷痕累累也一個人面對,因為說了,別人無法幫你解決也只是聽聽你的埋怨罷了,往往得從生活經驗中去學習、總要繳了學費後才知道下次碰到要如何處理才不至於重蹈覆轍。這樣從累次的失敗經驗中汲取教訓,學會了沉著忍耐,才有機會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實。

「共老」這一篇細膩地描述兄弟姊妹間情感:文中一段話「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這不就是大多數現代人在婚後與兄弟姊妹間的寫照嗎?「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會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了然在心。有時候,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然而,又不那麼簡單,因為,和這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不一樣,我們彼此容顏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老榕樹上的刻字、….母親快樂的笑。成長過程裡一點一滴的羞辱、挫折、榮耀和幸福」,作者寫實地描述手足間共同的兒時回憶及對父母的情感彼此密切聯繫。最後還以南美洲有一種樹,叫作”雨樹”,來形容兄弟間的情感「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公尺,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這段文字,再真實不過的描繪出現代社會的手足情誼。兄弟姊妹的聯繫正如書中所述,靠著父母親情感而維持著,直到父母親的離世,我們的手足之情能否像雨樹般共老呢?

龍應台的父親生於1918年湖南南嶽衡山腳下的冬天,這篇描述作者父親自年輕到老,對事情的堅持、對人的寬厚以及對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作者最後道出「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母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捨:那撐傘的人啊,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兒女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裡,陪著我們,繼續旅程。」沒錯,撐傘的人走了,就算有千分萬分的不捨也無法留住他,只有他的美好、他的一切永遠卻留在妻兒的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如果把人生譬如旅程,想想旅程中有人陪你一小段就下車了,最後終點站還是得你一個人走,所有悲歡離合交織成淚水與笑聲豐富了整個旅程,過程中的不愉快不必耿耿於懷,只要記得每段旅程中美好的回憶就夠了。珍惜生命旅程中每一段因緣,因緣有起有滅,對於緣起緣滅不必過度執著。東西捏得太緊容易碎掉,就好比一切情誼都要適可而止,不要太過濃烈,如蠟燭燃燒的越旺,損耗的越快。願我們謹記佛教一代大師李叔同對圓滿生命的體悟: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clip_image0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