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密歐與茱麗葉」看莎士比亞的語言魅力

莎士比亞原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所改編的現代版,由李奧納多和丹克萊兒主演。故事發生的時間從十六世紀移植到二十世紀,服裝、場景自然要做大幅度的創新。比方古時的街上械鬥用的是劍,現代版改成槍;而古樸的卡氏宅第也被豪華的巴洛克建築所取代。每個角色都穿上最現代光新亮麗的衣著,但所說的語言,卻是中古英文。這景象令人感覺時空的錯置,有如現代的我們,用文言文「汝」、「余」來稱呼「你」、「我」。古人說古語很自然,現代人說古語,則顯得突兀不協調。但也正因為怪誕,更能凸顯這種語言的獨特。莎翁在本劇中,運用諸多奇巧的比喻,讓這對熱戀的少男少女,講出文壇上不朽的機鋒之詞。所以這齣劇可看之處,不在於那陳腔濫調的故事: 兩家世仇的兒女,因家族的恩怨無法結合,最後雙雙殉情以明志。這樣的劇情,恐怕早已經不起時代的考驗,怎能成為英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呢?所以它不朽的原因不在故事情節,而在於語言中巧喻的極致發揮。

所謂巧喻(英文為 “conceit”一字),指的是運用奇巧、繁複、誇張、渲染的方式來比喻兩個不同的事物。本文試以三個片段來闡釋這種修辭方式。首先以羅密歐與茱麗葉在舞會上一見鍾情,進而彼此調情開始:

「如我[羅密歐]以不潔之手,褻瀆了/妳這神聖的殿堂,就讓我承受以下之輕罰: /我的唇,兩位害羞的朝聖者,已準備好 /用溫柔的吻,撫平那粗暴的碰觸。」“If I profane with my unworthiest hand /This holy shrine, the gentle fine is this:/ My lips, two blushing pilgrims, ready stand / To smooth that rough touch with a tender kiss.” (源出劇本第一幕第五景)

想要一親芳澤的羅密歐,把茱麗葉比擬成神聖的祭壇,當然這是延續西方文學傳統的聖母崇拜;美麗純潔的女子,在詩人眼中,無異是聖母瑪利亞的表徵。羅密歐接著說服茱麗葉,既然他的染汙之手已碰觸了她的神聖之手,所以只能用他的雙唇來彌補這個罪過。此刻他鮮紅的雙唇就像兩位害羞的朝聖者,準備用溫柔的親吻來贖粗暴碰觸之罪。此處羅密歐用宗教的意象祭壇、朝聖者來比擬茱麗葉與自己,就是巧喻的發揮。聰明的茱麗葉也用機智的言語還以顏色: 「善良的朝聖者啊,你太低估自己的手了/ 手正適以表現虔誠 / 因聖者以手和朝聖者碰觸 / 掌碰掌即是神聖的接吻。」

Good pilgrim, you do wrong your hand too much,/ Which mannerly devotion shows in this; / For saints have hands that pilgrims' hands do touch, / And palm to palm is holy palmers' kiss.”

茱麗葉故作矜持,沿用羅密歐的巧喻,把自己比成聖者,認為聖者的手一旦碰觸了朝聖者的手,就是神聖的接吻,不必用到嘴唇。不死心的羅密歐繼續強辯: 「聖者和朝聖者不都有雙唇嗎?那它們是幹甚麼用的呢? 」茱麗葉回答得巧: 「嘴唇哪,是用來禱告的。」羅密歐接著懇求: 「親愛的聖者啊,讓嘴唇去做手該做的吧!此刻我的唇正在禱告著呀: 「請妳答應我吧,不然我的信念將化成絕望。」這時茱麗葉芳心大喜,但仍得故作姿態一番: 「聖者即使應允信徒所求,但心依然不動。」羅密歐見力使力,馬上應對: 「那好,在我的祈求得以實現的當下,妳就別動吧! 」說完立即親吻了茱麗葉,之後並正經八百的說道: 「我的罪,藉由我的唇碰妳的唇,得以洗滌乾淨了。」機靈的茱麗葉立即接口: 「那我的唇豈不沾染了你的罪?」羅密歐靈機一動,接著說道: 「妳的唇染上了罪啊!?那就容我再享受一次冒犯,把罪還給我吧!」說完又得以親吻第二次。莎翁以宗教的奇巧比喻,如聖者、朝聖者、罪與贖罪,貫穿整個調情的場景,堪稱一絕。其顛覆神聖與世俗二元對立的手法,宛如後現代主義的諧擬仿作(parody),借用傳統的形象來嘲弄其嚴肅的本質。這對調情的兒女借用宗教的辭彙,一來一往機鋒處處,但宗教的崇高與絕對早已被顛覆殆盡。

ROMEO
Have not saints lips, and holy palmers too?

JULIET
Ay, pilgrim, lips that they must use in prayer.

ROMEO
O, then, dear saint, let lips do what hands do;
They pray — grant thou, lest faith turn to despair.

JULIET
Saints do not move, though grant for prayers' sake.

ROMEO
Then move not, while my prayer's effect I take.

[Kisses her.] Thus from my lips, by yours, my sin is purged.

JULIET
Then have my lips the sin that they have took.

 

ROMEO
Sin from thy lips? O trespass sweetly urged!
Give me my sin again. [Kisses her.] (第一幕第五景)

接下來第二幕第二景,兩人的陽台會是本劇的重點戲,而巧喻也出現其中。當茱麗葉得知羅密歐是仇家的獨子時,她滿懷傷感,在陽台獨白: 「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敵人啊! / 你即使不是蒙氏家族的一員,你還是你。/ 蒙氏是甚麼? 它不是手、足 / 亦非手臂、臉、或屬於人體的任何部位。/ 啊!你叫點別的吧! / 名字的本質是甚麼? 我們叫做玫瑰的這東西,/ 叫成別的名字,聞起來不也一樣芬芳。」‘Tis but thy name that is my enemy :

Thou art thyself, though not a Montague.

What’s Montague? It is nor hand nor foot

Nor arm nor face nor any other part

Belonging to a man. O be some other name.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這段的巧喻,出現於玫瑰這個字眼。羅密歐就像玫瑰,本質芬芳美麗,但羅密歐姓的是蒙泰鳩,這個姓氏,就像玫瑰這個字的發音而已,隨時可以被其他發音取代。既然如此,它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隨時可改,完全不影響其中的本質。在茱麗葉的眼中,羅密歐的完美猶如玫瑰的芬芳,無可取代;而蒙泰鳩這三個音節,沒有實體的存在,不屬於羅密歐身上的任何部位。她反覆的思辨著,蒙泰鳩這個姓代表什麼?要知道它是什麼,不妨先釐清它不是什麼。所以她告訴自己,它不是手、腳、手臂、臉,因此它不等於羅密歐。蒙泰鳩這個姓只是一個符號,它是約定成俗的東西,沒有永恆的存在性。藉由玫瑰的巧喻,朱麗葉直指符號不確定性的深刻意涵。

本劇中茱麗葉有多處的獨白,展現出她的巧思和浪漫情懷。和羅密歐私下完婚後,她就說了一段對羅密歐的愛以及此秘密婚約的巧喻。她像思君的少婦,閒坐閨房中,望著子夜的星空,等待夫君來相會:「將來他[羅密歐]死了,就把他切成一顆顆小星星吧,天空將會變得如此美麗,使全世界的人愛上黑夜而捨棄耀眼的白晝。」“When he shall die, take him and cut him out into little stars/ he will make the face of heaven so fine/that all of the world will be in love with night, and pay no worship to the garish sun." 她接著又說: 「我買了一幢愛的宅邸,但還無使用權;我被人買走了,卻還未被使用。」 "O, I have bought the mansion of a love / But not possessed it, and though I am sold, / Not yet enjoyed" (第三幕第二景)愛的宅邸指的是婚姻、她和羅密歐在神父Lawrence的見證下完婚,但雙方家長尚不知情,所以目前無法住在一起,她才會說無使用權。另外她更進一步,把自己比喻成被買走的商品,但買主還沒拆封享用呢。此處是性的暗示,表示自己還是處女,沒有和丈夫/買主有性愛關係。茱麗葉以愛的宅邸、買、賣等巧喻,表現出她對婚姻及性愛的渴求和嚮往。

莎翁的巧喻,不僅增添戲劇的幽默,更反映出當時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潮。文藝復興的意義,在於人文思想的復甦,一切以人為本,而不再以神為中心。無怪乎他筆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敢於表達自我,釋放情感的人。他們為自由而挑戰家族權威的行徑,正象徵著當時個人主義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古神權思想的殞沒。

 

The first meeting sce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