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評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太陽的願望」這部影片,和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奧德賽」,有著微妙的相似處,筆者將它稱為迷你的現代版「奧德賽」。

     首先,「小太陽的願望」 中,全家人所乘坐的福斯迷你巴士,等同於「奧德賽」中的返鄉船隻。兩者所承載的人,心中都有所追尋;前者要讓家人在選美比賽中勝出,後者是征戰多年的士兵,極欲返鄉和家人團聚。巴士或船隻,皆是一種能幫助主角追尋夢想的工具。「奧德賽」的追尋,是典型英雄式的探險,必須藉著主角的智慧與勇氣,一路斬妖除魔,才能得到榮耀的勝利;「小太陽」的追尋,是反英雄式的,是小人物在現代社會中渴望擁有的東西---親情。兩者在追尋的主軸下,各自開展出精采無比的故事。「小太陽」雖沒有「奧德賽」的刺激冒險,但家人間彼此心靈的交會,自我的解放,在在引人深思。相對於「奧德賽」的刀光劍影,「小太陽」有的是家人與朋友之間的口角爭執。因爭吵而了解,因了解而體諒、寬恕,最後一家人學會了互相扶持,彼此接納。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seph Campbell 在『千面英雄』一書中,探討千年來存在於各文化中的英雄典型。他發現古今中外的英雄的特質,在於自我的覺醒,他們都必須經歷啟蒙的過程。模式通常是先獲得一種召喚(call),它可能來自外在的實體世界,也可能是內心的渴求。為了呼應這種召喚,於是他從原本平凡的世界出發,義無反顧的踏入了陌生又危險的境地。在途中他必須面臨各種考驗,可能單獨面對,也可能得到高人協助。最後,他要迎戰最關鍵、最艱困的戰役。如果他能活著回來,他一定帶回某種特殊的禮物,那就是自我的覺醒。於是他以全新的自我,回到了原來的世界,造福無數的蒼生。Campbell 分析這樣的英雄行徑,並把它分成三個主要部分: 1)出發 (departure) 2)啟發 (initiation) 3)回返 (return),他並舉出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宗教的佛陀、耶穌等,認為他們都符合英雄的條件。本文擬採用Campbell對英雄的行為分析,闡述『英雄』一片中所展現的英雄要素。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theme of Seven: tormented soul of a murderer

Seven影片中之插曲

     觀看「火線追緝令」猶如經歷一場文學之旅,西方文學的經典作品,如彌爾頓的「失樂園」、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喬叟的「坎特伯利故事集」等,一一呈現在螢幕上,讓本片在驚悚之餘,還可稱為文學導讀之作。兇手是飽讀詩書之文人雅士,因性格上的孤傲,便自詡為上帝的執法者,試圖要在道德淪喪的社會中,懲罰罪人,給世人留下警惕。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刺激1995」的主題: 救贖

刺激1995」的英文片名是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文應翻成「沙堡監獄救贖記」,Shawshank是一座監獄的名字,而Redemption是救贖,具宗教意涵,指的是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受難,讓罪人得以洗滌罪惡,得到新的生命。中文翻成「刺激1995」,是因為在台灣上映的時間是1995年,但這是不貼切的翻法。片名乍看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槍林彈雨的動作片,但實際上講的是一個銀行家Andy,被誣告殺妻而遭終身監禁的故事。根據Stephen King的短篇小說改編,全片以監牢為場景,不須任何美麗的女主角來襯托,就能深深感動觀眾,可見故事之張力及演員之功力。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巧克力在「濃情巧克力」一片中的多重意涵

「濃情巧克力」這部影片,藉巧克力這種奢侈又帶浪漫意味的甜食,探討善/惡,保守/反動, 理性/感性等具衝突的價值觀。開巧克力店的女主角Vianne,在保守小鎮的道德框架中,代表的是後者; 而信奉天主教的鎮長Reynaud,代表的是前者。兩者在四月的齋戒天,正式交鋒作戰,彼此各具立場,互不妥協,影響所及,自然是全鎮看熱鬧的居民。被巧克力魅力所征服的人,會轉而支持後者;受宗教道德制約的人士,則是死命地捍衛前者。於是兩方人馬,各擁群眾,展開一場激烈的理念大戰。片終後者的全盤大勝,宣告著小鎮自由主義的降臨,保守主義的告終。巧克力已不再只是誘人的甜食而已;它超越了食物本身的實質意義,象徵自由(freedom)與熱情(passion)多層面的抽象意涵。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水是一個謀殺者的故事。改拍成電影,自然是屬於驚悚類。但是它跟一般驚悚電影有著極大的不同,那就是從一開始我們便知道謀殺者的身分,然後再倒敘他的生平。而一般驚悚電影都是要靠辦案者的智慧,從兇手犯案的蛛絲馬跡中去拼湊推理,進而找到真兇。 ”Whodunit” (誰幹的) 是貫穿驚悚片的主結構,而香水是倒過來走的。我們一開始就知道是誰幹的,他為何而做才是本片的重心。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佛陀智慧的再現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電影改編自Dan Millman (丹米爾曼)的原著小說,內容敘述一位優秀的體操選手,如何在智者蘇格拉底的教導下,學會如何看待生命,過有意義的生活。值遇蘇格拉底之前,主角Dan一直是被幸運之神眷顧的天之驕子,他擁有富裕的家庭背景和體操的天賦,但是內心卻無法感到平靜與滿足。於是在某一個深夜被一場惡夢驚醒後,他來到明亮的加油站,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心靈導師---蘇格拉底。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戲仿(parody)一詞,顧名思義,指的是對原作品採戲謔式的模仿,通常是用誇大的方式以達到好笑的目的。就它的內涵來講,它是以舊瓶新裝的手法,用另外一種角度審視原作品中的人物或情節,藉以解構原作品的意義。而戲仿的價值所在,是它的破壞動力,可以讓舊的故事又活出新的面貌。本文擬探討「史瑞克」這部影片中,如何戲擬中古的騎士文學,將這種文本的要素,逐一引用又逐一解構,在召換神聖性的同時,又賦予它世俗化的新生命,這兩極之間的擺盪,正是它最精彩之處。

中古騎士文學的要素,就主角而言,有高貴的國王、英勇的騎士、及美麗的落難公主[1]。就結構而言,圍繞著追尋(quest)這個主題。騎士為表達對國王的忠誠,從家鄉出發,展開冒險之旅,一路歷經種種磨難,最後總憑藉著過人的勇氣與智慧,打敗敵人完成任務。騎士所追尋的目標,都是神聖而純潔的,不外是宗教或淑女。宗教指的是為捍衛基督教的神聖性,必須擊敗異教徒,尋回聖杯之類的宗教聖物;淑女指的是遭惡勢力囚禁的公主或皇后,要將她拯救出來,所象徵的意涵是對聖母瑪麗亞的崇拜。騎士的完美典範,屬亞瑟王傳奇中的第一武士Sir Lancelot。Lancelot武藝超群,冒險進入敵國,救出被綁架的皇后Guinevere,自此展開一段永恆忠貞的愛情。 英勇與真愛,便成了騎士文學的必要條件。「史瑞克」所戲擬的對象,正是騎士拯救落難美人的愛情典範。以下茲就其戲擬的情節,逐一闡釋。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小說改編的「追風箏的孩子」一片,所探討的主題不僅是兩個阿富汗男孩深厚的友情及最後的背叛,更有原作者對其祖國的複雜情結。這其中包含有懷念、憐惜及喟嘆,全部投射在哈山(Hassan)這個角色上。也就是說,作者的童年玩伴哈山,代表的是阿富汗祖國美好的一切;反襯的是敘事者阿米爾(Amir)叛離祖國,投向美國的懦弱虛偽。

阿米爾和哈山是主僕關係,身分地位懸殊。有錢階級的阿米爾能夠在蘇聯入侵時逃到美國,融入其資本主義的社會;而哈山窮其一生,只能留在阿富汗,靠自己掙脫文盲的宿命。兩人的主僕身分,首先反映出美國及阿富汗兩國的經濟懸殊。此外,哈山的正面特質也處處反襯阿米爾的負面性格。哈山是放風箏,也是追風箏的高手。他只憑風向,就能判斷風箏會掉落何處。他也不須抬頭看著風箏,就能讓風箏高飛於天際。風箏象徵著阿富汗的傳統文化,而哈山的嫻熟技巧對稱出阿米爾的平庸。一段唸故事的插曲,也表現出哈山的樸質和阿米爾的虛矯。阿米爾擅長編寫故事唸給不識字的哈山聽。當哈山聽到一段為收集淚滴致富而殺妻的故事時,困惑地質疑主角為何不聞洋蔥。當阿米爾陶醉於殺妻情節的淒美虛矯時,哈山的洋蔥無異是當頭棒喝。這也暗示著資本主義的華麗包裝,未必勝過平實無華的中東文化。哈山的忠誠,最能代表祖國阿富汗的美好。為了搶回風箏大賽中擊落的風箏給阿米爾,好讓他能贏得父親的讚賞,哈山犧牲了自己,承受被雞姦的凌虐。而當時的阿米爾,為了得到更多的父愛,寧可袖手旁觀,讓這殘酷的事件發生。誠如作者在訪談中提到,雞姦的情節有著深層的意涵。它反映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很多人只在一旁觀看,他們不曾基於道德勇氣挺身而出,為國家奮戰。就像阿米爾,只能眼睜睜看著哈山被欺凌,而自己卻軟弱地逃離,終其一生,都為此感到愧疚不安。友誼的背叛從較深的層面看,就是對祖國的叛離。阿米爾對雞姦的袖手旁觀,無異於軟弱的阿富汗人,任由祖國被蘇聯蹂躪。儘管可以在美國過著安定舒適的生活,阿米爾的心中卻永遠承受著這份罪惡感。這也反映出逃離阿富汗的有錢移民者,對祖國的不捨愧疚之情。

阿米爾和哈山是兩個對照的主體,互為表裡般的唇齒相依。祖國與移民,主與僕,兄與弟,忠誠與背叛,樸質與虛矯。哈山反映的是善良美好的阿富汗,而阿米爾顯露的是移民者的罪與罰。阿米爾是負面的主體,反襯出哈山的正面。沒有移民就不能體會祖國文化的美;沒有背叛就顯不出忠誠的可貴。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贖罪」這部電影改編自Ian McEwan的原著小說,所探討的主題包括了社會階級、愛情、戰爭的衝擊以及文學作品中的虛與實。小說中對於主角的內心世界多所著墨,Ian以細膩的筆調,刻劃主角們感官所觸及的一切事物,讓其意識隨之飄遊於過去、現在及未來。要用影像來捕捉如此複雜的心靈活動,又要兼顧說故事的流暢是不容易的,而這正是本片最具特色之處。

片中有兩場主戲表現原著的意識流風貌。第一是水池畔打破花瓶的那一幕;第二則是在家中陰暗的圖書室角落。Briony 從她的房間無意中窺見姊姊(Celia)在僕人的兒子(Robbie)面前,脫衣服跳下水池。這個不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她的不安與揣測;Briony從Robbie抬起手臂指向水池,和Celia慍怒的表情研判,她姊姊受到Robbie的脅迫。鏡頭隨後跳離Briony的觀點,而以Celia 和Robbie的角度切入。兩人是青梅竹馬的至交,但上了三年劍橋大學後卻變得生疏。Celia對於Robbie因階級意識而刻意保持距離十分惱怒,因此兩人言行中處處掩藏真實的感情而衝突不斷。Celia脫衣服入水池為的是撿花瓶碎片,但同時也是向Robbie宣告: 她不需要他的幫忙,也無視於他的存在,離家再去念六年的醫學院她也不在乎。而此刻的Robbie,一方面為自己的魯莽感到抱歉,另一方面,當他伸手撫平波動的池面時,不禁遐想Celia的憤怒是否意味著愛戀? 鏡頭重複了兩次水池場景,為的就是讓觀眾深入不同主角們的內心世界。

另外家中的圖書室一幕,也是先由Briony的觀點來看。首先從Robbie請她代傳的信中,她認定Robbie對姊姊有非分之想。接著她發現Celia掉落在圖書室門前的髮飾以及裡面傳來的耳語。而當她看見兩人交纏在幽暗的角落時,她的直覺是Celia受到攻擊,而她的闖入是即時的救援。鏡頭隨後轉到Robbie來赴宴。兩人到圖書室談話後,終於釋放了彼此的武裝,把多年的情感宣洩出來。Celia恨自己的矛盾焦躁,懊悔當天下午在水池的不雅行為;而Robbie瞭解了Celia的情意後才敢表達自己的愛意。Briony所認定的肢體攻擊成為她後來指證Robbie為強暴犯的重要憑據。而這一幕兩情相悅,對於Robbie和Celia而言,卻是改變彼此關係的轉捩點;從那一刻起,他們不再是兩小無猜的童年友伴,而是相愛相守的伴侶。

這兩個重複的場景,代表本片企圖忠於原著的努力。同時也給觀賞者一個重要的啟示: 境由心生。面對同樣的情境,不同層次的人會有不同的詮釋與感受,不要堅持只有自己的知見才是對的。像Briony因自己主觀的判斷,讓親人承受重大的傷痛,也耗盡了自己的一生來贖罪。

h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